章劼吴丹
搜索 "章劼吴丹" ,找到 部影视作品
导演:
主演:
剧情:
打倒"四人帮"之后,在一个大型工地上,新来的技术处副处长万天虹,遇到了30的前一道为解放这块土地而战斗负伤的老战友汤宇达。此时,汤宇达因搞革新被工程副总指挥严守耕撤销了指挥长的职务。经过调查,万天虹了解到汤宇达的革新,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而采用的新施工法,她同时也被汤宇达到撤职后仍继续进行革新的精神感动。于是,万天虹积极支持汤宇达的革新,并在工作中与汤宇达产生了感情。他们的革新试验,一直遭到官僚主义者严守耕的反对和刁难。万天虹的女儿米诗华认为汤宇达是个被撤职的小官僚,极力反对母亲与汤宇达接近。在工程遇到困难时,严守耕置国家财产严重损失于不顾,仍坚持旧的施工法,竭力反对新施工法。汤宇达对严守耕的错误,多次进行诚恳的帮助,却毫无结果。于是,他奋笔疾书,对严守耕压制民主和革新的官僚主义作风进行抨击。万天虹鉴于1960年被严守耕迫害而死的丈夫也写过类似的文章,害怕汤宇达重蹈覆辙,也怕自己爱情上再次受到打击,极力反对汤宇达写文章。经汤宇达的耐心劝说,万天虹逐渐提高了对官僚主义的认识,坚定地与汤宇达站在一起。当革新试验成功之时,严守耕仍不批准新施工法,并准备采用迫害万天虹前夫的手段--打小报告,加害汤宇达。为早日施工,汤宇达毅然乘车去找严守耕。由于过于劳累,汤宇达旧病复发,昏倒在这块为之奋斗的土地上。汤宇达经医院及时抢救世苏醒过来。过时,传来人们庆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的欢呼声,新施工法也终于得到了实行。
导演:
剧情:
此片是一部神话故事剧。秋翁(齐衡 饰)爱花如命,枯死的牡丹经他的手也能复活开花。此事传开后,财主张霸(王岚 饰)打起坏主意,借机敲诈未果,便唆使张衙内(关宏达 饰)等泼皮进园饮酒作乐,高兴之下他让秋翁把花园送给他,秋翁不允,张即让手下将花园砸毁扬长而去。深夜,伤心的秋翁整理着被毁的花园,突然,牡丹仙子(王小蓉 饰)化作村姑出现在秋翁面前,做法将落花返枝,秋翁惊咤不已。张衙内闻讯后,诬秋翁妖法惑众,勾结官府将秋翁下狱。受贿的贪官本想重判秋翁,花仙施法大闹公堂,并惩治了作恶多端的张衙内。获释的秋翁回到园内,只见蝴蝶飞舞,百花盛开......
导演:
剧情:
上海1930年代,贫苦女人(阮玲玉)为养活儿子沦为暗娼,并不幸被一流氓看中霸占,她几次试图逃脱流氓的控制,均告失败,儿子到了入学的年龄,她不想因为没钱使儿子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便继续拿身体挣钱,为此,她要瞒着流氓从有限的收入里偷偷取出一些攒下。她的身份被儿子同学的家长得知,众人联合向校方施压,要“妓女的孩子”滚出校园,以免败坏学风,校长通过家访,晓得了女人的艰辛,决定让她的儿子继续在学校读书,可是一人的力量太单薄,学校董事会仍决定将其开除,女人为使孩子能继续念书,去拿积攒下的血汗钱准备远走他乡,不想她的钱已被流氓偷去赌博输光……©豆瓣
导演:
剧情: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脱险离开广州。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廖仲恺被捕。廖夫人何香凝痛斥陈炯明。在各方的压力下,陈炯明对廖仲恺明放暗追杀。廖仲恺夫妇在码头工人郑剑父子的掩护下,终于脱离险境,赴上海与孙中山会合。 总参议胡汉民等人要廖仲恺劝说孙中山放弃与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来往。廖仲恺经过与李大钊的接触,得知中山先生的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造国民党的新主张,非常赞成。他受孙中山之命两次出使日本与苏俄代表越飞会谈,为'三大政策'的制定,打下了基础。1923年春,陈炯明被逐出广州,孙中山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廖仲恺被任命为财政部长兼广东省省长,为革命政府殚思竭虑,为政清廉。军阀从中作梗、工作缺乏人才,廖仲恺烦恼不已,中共领导人林伯渠送来一批青年干部帮助廖仲恺,郑剑和未婚妻碧影也在其中。廖仲恺支持孙中山。和右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胡汉民见风驶舵,骑墙观望。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国共合作开始。孙中山、廖仲恺兴奋不已。但国民党右派和帝国主义勾结,预谋以商团势力为主,联合军阀势力,发动叛乱。 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威胁利诱廖仲恺、遭廖仲恺拒绝,廖仲恺被迫辞去省长职务,由胡汉民替代。胡汉民一味迁就,助长了商团气焰。廖仲恺心情沉重。双十节这一天,叛乱终于发生,廖仲恺心情沉重。廖仲恺作为孙中山的全权代表指挥平叛,在工农军和黄埔军校学生的配合下,叛乱被平息,广州这个革命据点得到巩固。1924年底,冯玉祥在北京发动革命成功,电请孙中山北上。 为了革命大业,孙先生抱病北上,临行叮咛谬仲恺注意巩固胜利果实,坚持三大政策。1923年初省港大罢工爆发,廖仲恺态度鲜明的支持工人同帝国主义的斗争。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北平,廖仲恺号召民众继承孙中山遗志,继续革命。廖仲恺的行动使国民党右派和帝国主义恨之入骨,一个暗杀阴谋正在形成。1925年8月20日凌晨,民主革命的著名领袖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口被暗杀,时年48岁。 本片于1984年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董行佶),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二等奖。